Gentoo

好久没有玩 Linux 桌面了,上次感觉还是10几年前。最近弄了一个 IBM thinkpad x1 carbon,非常轻薄,对 Linux 的支持也不错。这几天折腾了一下,安装一个 Gentoo。

安装之前我其实使用 LiveUSB 尝试了好几个系统。甚至还安装一个 manjaro 看了一下 wayland 的支持。我当时测试 Ubuntu 的时候,发现合盖之后一晚上居然消耗不到 10% 的电感觉很惊讶。就决定把 Windows 彻底干掉了。

选择 Gentoo 是因为我之前用了很多年的 Gentoo 的缘故。当时是一个破本子,也可以说为了性能吧。但是现在感觉已经完全没必要考虑那个原因了,现在的电脑性能都过剩了,自己编译带来的那点可能的优化应该没什么用。我主要是因为使用 Gentoo 可以自己通过 USE 来定义自己的系统的搭配方式。希望能用的明明白白。

安装

我忘记从 USB 启动是不是需要关闭 secure boot 了。如果遇到问题记得去 bios 里面把 secure boot 关掉。

这块就是按照 Gentoo 的 handbook 来就行。我使用的是 Ubuntu 的 liveCD 启动的,网络配置什么的都很简单。另外我选择的是 systemd + desktop 的 stage3。选择 systemd 而没有选择 openrc 是因为 systemd 使用已经非常广泛了,现在很多发行版用的都是它,我也想多熟悉一下。另外我从实际安装过程中也能体验到 systemd 还是确实能简化一些操作的。当然可能带来的 debug 难度也有增加。

磁盘分区

这个我决定使用 UEFI 来管理启动,没有使用 GRUB。所以我使用的是 GPT 类型的分区表,UEFI 只支持这个。分区大概是 /efi/ 就完事。不过磁盘太大了,我还分了一下 /data/home 。 这块我遇到一个坑是,systemd 期望你的分区的类型要标识清楚。ESP 和 root 分区都需要有正确的分区类型。否则可能会找不到分区。

Setting the root partition's type to "Linux root (x86-64)" is not required and the system will function normally if it is set to the "Linux filesystem" type.

上面这个说法在我的使用中是不正确的。比如我遇到的错误是 gpt-auto-root 这个任务启动失败,识别不了 root 分区,导致系统启动失败。这个和 fstab 正确与否没有关系,这个错误卡了我好几天。

Kernel

我尝试了一下自己编译 Kernel,然后当然遇到了启动不了的情况。有些需要编译进内核,有些又必须编译成模块,因为这些需要读取文件系统上面的 firemware 文件,实在懒得折腾这些了。我决定使用 gentoo-kernel-bin。本以为会很顺利,结果就是遇到了上面分区类型带来的问题,卡了好几天。

Kernel 本身倒是没什么问题,也挺好用的。

Boot loader

我期望使用 UEFI 来做系统引导。可以用systemd boot 或者 GRUB 来启动系统。GRUB 提供的功能更加丰富一点,但是我用的是 systemd 所以就选择了 systemd boot。也是想要尝试一下之前没用过的东西。

UEFI 和 legacy bios 对应。UEFI 是读取 ESP 分区里面的文件来引导,legacy bios 是读取磁盘的 MBR 来引导。Systemd boot 或者 GRUB 就是放一些 UEFI 能识别的文件到 ESP 分区,让 UEFI 先引导他们,然后他们再进一步引导 Linux。大概是这么个逻辑。

通过 bootctl 命令可以管理和安装 systemd 的 UEFI 引导文件。以及管理 kernel 的启动选项。 /efi/loader 目录下面可以配置 loader 的参数,比如可以配置 timeout 之类。默认 timeout 是 0,就是说你不会看到 systemd boot 的菜单,默认给你选第一个。

我当时遇到一个问题是,一切配置妥当重启之后,发现停在了笔记本 LOGO 界面,就和死机一样。我一直以为是 UEFI 的 loader 装的有问题。检查了无数遍之后,直到改了 timeout 看到了 loader 的界面,才明白问题出在后面的启动步骤上面。因为我用的 bin kernel,一直就没有怀疑过这方面的原因。在我 Debug 的过程中,还去掉了 kernel 的 quiet 和 splash 参数,这样才看到了具体错误。我遇到的错误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 gpt-auto-root 这个任务失败,导致启动不了系统。给分区设置了正确的类型之后,就正常启动了。

可以使用 efibootmgr 来清理之前 windows 遗留的 UEFI 选项。

配置系统

翻墙

在继续配置之前,应该先搞定这个。因为在配置的过程中肯定会需要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什么的,如果不能访问 Google 会非常低效。我比较了几个 bing.com 和 Google 的结果,还是差很多。 解决办法比较多,我选择了 sing-box。因为我手机上面用的就是这个。我感觉这个的配置文件虽然也是 json 但是比 v2ray 那个好理解很多。另外它还支持 tun,全局翻墙非常简单,不用费力去配置 iptables 规则了。 这里有一个使用 tun 的例子,参考这个就可以。在测试配置的时候,可以使用 sing-box run -c config.json 这样的命令来启动。配置好之后再使用 systemd 来启动。

nvim

虽然我想要使用 emacs,但是一开始就配置 emacs 可能会增加一些难度。相比较来说 vim 就简单很多了。我只配置了下面的一点。第一行关闭了鼠标支持,第二行让剪贴板和系统剪贴板自动同步。

❯ cat .config/nvim/init.lua
vim.opt.mouse = ""
vim.opt.clipboard="unnamed,unnamedplus"

对于剪贴板,可以使用 :checkhealth 来看剪贴板支持的状态。如果发现使用 sudo 的时候会发现剪贴板又不能同步了,那可以试试看 sudo -E nvim <file> 这样的方式。剪贴板同步依赖 wayland display 的环境变量,可以在 /etc/sudoers 文件里面增加下面的配置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
Defaults env_keep += "WAYLAND_DISPLAY"

overlay

现在已经不用 layman 管理了。通过 eselect repository 来管理。我目前使用了 guru 和 gentoo-zh 这两个。

qfile

可以列出一个包安装的所有文件。

eix

eix 可以更加快速的查询包的信息。他还提供了 eix-update 命令,可以同时更新所有的 repo。

equery

euqery u pkg 命令可以看到一个包具体每个 use 的说明。

e-file

通过 pfl 这个包安装这个命令,可以方便的查看一个命令是在哪个包里面。

tlp & power-profiles-daemon

我安装以前的经验尝试通过 laptop-mode-tools 来延长电池续航。Gentoo 有关于电源管理的文档,我直接看的里面关于 laptop-mode-tools 的部分,装好之后看了一下感觉也没什么可配置的,然后就发现合盖之后一晚上能耗掉 20-40%的电,这可和之前 ubuntu liveCD 的体验不一样。乱七八糟看了一通之后,发现现在有了 TLP 和 power-profiles-daemon 之类,我看 ubuntu 用的好像是 PPD。我就把 TLP 装上试了一下发现一晚上可以减少到 5% 的电,感觉非常不错。这两个选一个就好,TLP 的文档里面特别说了他已经覆盖了 PPD 的功能并且可能会和 PPD 冲突,不要一起用。不过我看 Ubuntu 只使用 PPD 好像也还行,看自己需要吧。

Suspend & hibernate

Gentoo wiki 有一篇文档讲解这个。中文好像只有一个词“休眠”描述这个,但是实际上有两个东西。hibernate 主要是到 disk 和 file。这好像是比较古老的方式了,这种方式情况下,在休眠的时候会把内存的内容写入到一个分区或者一个文件。下次启动的时候再读取和恢复里面的内容来恢复电脑的状态。 比较新的电脑似乎会支持 Suspend to idle(s2idle, S0ix),和 suspend to ram(s2ram,S3)。这两个都是保持内容在内存,并且持续给内存供电,来让内存的内容不丢失。这两种方式恢复的时候比较快速,区别在于 s2ram 会给大部分设备断电,能达到更加省电的结果。但是我看很多人反馈 s2idle 响应更迅速。 通过 journalctrl |grep PM: 能看到你支持什么,通常会有 s0, s3 这样的字样表示不同的类型。可以查看 kernel 的文档来查看你的系统支持什么。主要是看 /sys/power/mem_sleep 文件的内容。从上面可以理解 s3 是启动最快的方式里面最省电的,但是有的电脑不支持。有的电脑可以通过 bios 里面的配置来打开,我之前用的 IBM 本子是有选项的,现在用的这个就没有这个选项。只支持 s2idle. 不过我这里测试的结果,使用 s2idle + TLP 合盖 24 小时只消耗 10% 的电,感觉也可以了。 这里有篇文档讲的也很清楚。

xremap

我发现 Mac 和 Linux 的 mode 按键不一样。Ctrl, shift 这两个按键在两个系统是一样的。键盘空格左侧的两个是不一样的。在 Mac 上面依次是 Cmd, option,在 Linux 上面是 alt, super。我目前还没有想好怎么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。不过我找到了 xremap 可以像 karabiner 一样帮你改键。他可以实现例如按一次 cpas lock 是 esc,长按是 ctrl 这样的功能。另外也支持在特定程序里面(可以根据程序名字标题名字匹配)做特定的按键更改。 类似工具在 Linux 上面还挺多,可以参考 kanata 页面列出来的这些。

Fcitx5

Fcitx5 可以在 wayland 上面用。我使用的是 oh-my-rime 这个集成的方案。我在 Mac 上面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,发现很好用。输入法本身的配置就是看他们 wiki 就行。我遇到了两个问题。第一个是 sway 里面没有候选词那个浮动窗口。这个只需要更新 sway 到最新的版本就行。第二个是每个候选词后面都有一个拼音提示。这个是因为 librime 不支持 lua 导致的。安装 librime-lua 就可以。

rofi

我在 Mac 上面使用 raycast 来做很多事情,例如启动应用,切换窗口,词典,复制 OTP token。在 Linux 里面的 Launcher 的默认功能没有那么厉害,不过允许你自己写程序做一些事情。我走了一点弯路的地方是一开始对 rofi 的 mode 列表理解的不太对。rofi 执行的时候可以有好几个 mode,但是只显示其中一个,使用 Ctrl+Tab 可以在这些 mode 之间切换。rofi 另外还提供了一个 combi 模式,允许你把一些 mode 合并到一起。比如可以把 window 和 drun 这两个合并到一起。

sway

Happy every day!

Good good study, day day up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