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ijing Traffic

给比特新声的一个反馈,记录一下。

北京最初的时候,应该只有二环里面四个区(崇文,宣武,东西城)可能才算城区,后面慢慢的,加上海淀,朝阳等几个区,那会通州区还是通县,类似的大兴,密云县。到目前的大北京的情况,东边繁华地带都和河北接壤了(就是燕郊)。

北京实在太大了。

我在中关村上班的时候,家在东五环外面,去公司上班,开车单程需要 35 公里。快的话 40 分钟,慢的话 1.5 小时。我也有同事住在燕郊,长阳,你们可以查查有多远。

大概 10 年左右,我从中关村 7 点下班了开车回家是 40 分钟。基本不堵车,全程 4 环加 5 环路,基本没有红绿灯,开的还是挺快的。但是现在就不行了,即使在 1/5 车限行的情况下,堵车也很厉害。可能只有单双号还能和以前一比了。

北京特别大,但是走哪里都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生活区,会有一些大的商场,超市,方便你购买生活用品和吃饭。但是随着年轻人不在家里做饭或者很少做饭,这些商场现在也是人满为患,到了饭点吃饭基本都需要排队。

北京喜欢建大路。二环到现在的六环。这种规划我认为比较脑残,可能能体现出来一些气派的感觉,毕竟第一次看到能让 10 辆车并行通过的路,还是会觉得:哇,比我们那的土路确实牛逼多了。这种路,刚修好的几年里面,确实会爽,只要开上去,一路没有红绿灯困扰,不堵车还是挺快的。尤其领导开上来的时候,把路一封,其他车上不来,领导的自豪感估计挺强的。

说说脑残的地方。

  1. 这种路非常怕扰动。为了快速,肯定要减少出入口,因为车辆出入的时候,速度肯定会比较慢,多了就容易影响其他不出入的车。这样,一旦遇到点情况,大家都出不去,只能在里面堵着。我说的情况包括不限于车祸,恶劣天气,路况的变化。 这种路一般都有应急车道。但是有时候遇到比如桥梁啥的,可能那一小段会没有应急车道。而就这个情况,会导致拥堵。怎么发生的呢?车辆一旦稍微多一点,就会有车开应急车道,这些车到了没有应急车道的地方,必然需要并到路里面来,因为车辆本身多,他一并入,必然导致后车需要减速让行,然后连锁反应,后面的车觉得这个车道好像比旁边的车道慢,就会并入旁边车道或者进入应急车道。恶性循环,而这个情况的出现,可能值需要一辆走应急的车来触发一下,这条路立刻就不行了。 讲一个搞笑的事情,我每天都路过环路的一个桥,这个桥就没有应急车道。而且这个桥上桥是个上坡,那一些货车到了这里就起不来速度,就会导致这个地方产生那个连锁反应开始拥堵。这个拥堵,一般到了下桥的地方就恢复了。感觉道路设计应该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。 五环路之前是收费的,所以出入口就更加少了,每次开上去遇到堵车都没有办法绕开。
  2. 过马路很头大。马路太宽,要么建天桥,要么地道,或者就是绕道到一个立交桥的地方过。拿着重物的话,天桥和地道上下会觉得不方便。绕道立交桥又会比较远。很难受。 这里还想起来另外一个事情,就是北京也喜欢建大的小区。然后小区物业为了管理方便,自然把能关的门都关掉,这样可以开那么几个门派少量的保安看着。如果一个小区在大路边上,大概率是没有临路的门的,所以过了马路还得绕道到另外一边进小区。
  3. 这种大路,还会导致临路的屋子住的很难受。大路上面一般车多且速度快,噪音很大,灰尘也很大。
  4. 这个因为一旦开上去后路就比较,往往都是一直大路开就可以,所以这个很多人会首选往这里开,尤其新手怕开错路,这也就导致这种路更容易拥堵。而且,因为修大路会导致很多小路给大路让行,在小路上面开很难受。 也因为这个思路,主路一旦堵了之后,很多排队上主路的车,会继续把辅路也堵住。然后往那些方向走的路就彻底都废掉了。

上面是我觉得几个大路不好的地方。我 6 月份去上海,发现很喜欢上海的路。另外当时觉得上海好像比北京小多了。我是住在静安寺附近,去了田子坊,人民公园,外滩一路玩,发现骑摩拜就可以。

上海的路大都有树荫,骑车很舒服。自行车道也都有,另外很多的单行线。和香港的路有点类似。不知道像北京这么大的城市,是不是也适合这样的设计。